豪华阵容的《你好,之华》,为什么票房还不到5000万?
和同档期的其他国产片比,《你好,之华》应该是绝对的话题大片。
两位国际大导演+一位大满贯影后,从今年5月放出第一张海报以来,就相当引人注目。
岩井俊二,日本王家卫,小清新鼻祖。
出道即巅峰,靠着一部《情书》让无数文青知道了什么叫做“纯爱”。
《情书》豆瓣评分截图
随后更是凭借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》《花与爱丽丝》《梦旅人》《昌玉的信》等等捧出一大把令人魂牵梦萦的文艺女神——苍井优、铃木杏、恰拉、裴斗娜……
这几十年间,港台校园青春片爱用的“小清新滤镜”,全都在抄他,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。
陈可辛,金马金像双料最佳导演。
横跨香港、内地、台湾,会拍爆款(《投名状》、《中国合伙人》、《亲爱的》),更会拍爱情(《甜蜜蜜》、《如果·爱》、《三更》)。
周迅,还用说嘛?
华语影坛第一位“大满贯”,年仅三十就拿齐“金鸡”、“金马”和“金像”,她要说自己娱乐圈灵气第一,估计没人敢说第二。
这等神仙阵容,再加上一票观众缘颇高的配角演员:张子枫、秦昊、胡歌、谭卓……想来定会有不错的票房成绩。
然而,截止到小电君发稿为止,《你好,之华》的总票房还不过5000万,不仅被漫威力作《毒液》压得死死的,就连已经在日本上映大半年的《柯南》也甩了它一倍。
截图来自艺恩数据
为什么一个阵容豪华的话题之作会票房惨淡?
是影片本身的锅?还是另有原因?
我们1905编辑部感觉这片……真的一言难尽。
大象:又一剂精神药方
这一次,善于治愈和致郁的岩井俊二,又开出了一剂精神药方。他绕过了青春片盲目怀旧的俗套,提出了另一种观点:青春,无论过去多久,仍将以微妙的方式滋养你的生活。
因为这样的暧昧性,于是不再死死咬定青春时代的鲜嫩,和成年生活的晦暗。
于是选择写信,一个与当下社会背道而驰的行为,一个臆想的仪式,呼吸一口新鲜空气。
小疼:感受一种情绪
虽然票房很糟糕,但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《你好,之华》的。
这么多年过去,岩井俊二还是一如既往的矫情。传递信息是要用信的,拍照是要用胶片相机的,快节奏的生活在“文艺”二字面前都要让步。
看他的电影,更多像在感受一种情绪。再加上风格固定,喜欢的人会很喜欢,讨厌的人也会很厌恶。另外片子里的大连实在是很美呀。
小影:岩井俊二式样板戏
岩井俊二式样板戏,两个女孩一个男孩的三角恋是《花与爱丽丝》,家庭主妇之华是《昌玉的信》,主线故事简直就是《情书》……
如果换成日语的话,可能会借着情怀滤镜打7分,可惜橘生淮北则为枳,胡歌出场那段,自省安静得脱离了人间烟火气。
柯诺:英雄迟暮的自我沉溺
与其说是《情书》的升级版,不如说是岩井俊二英雄迟暮的自我沉溺。
来往信件犹在,青春的疼痛感也在,可没了小樽的雪,四月的雨,青黄的麦田,塔上的烟花... 他一贯制造氛围情境的拿手好戏被干瘪无味的城市烟火气覆盖,也就少了刻度,少了隽永,少了余味。
由于跨国界、跨地域导致的文化隔阂,岩井在重现80年代的历史记忆时失了真,也走了神,当然,还有秦昊的那顶假发和扰乱了下半场的胡歌和谭卓。再严格点看,第一次来中国拍戏,他更逃不了在片中被迫植入商业广告(百岁山)。
层层叠起老中青三代多组人物关系,剧作有厚积,可叙述视点是来回转移,左右切换,最后全都削弱了共情的力度,事倍功半。
X.C:成也岩井俊二,败也岩井俊二
不否认会被其中一些情绪给击中,但是细想下来多少带着一点矫情。那种情绪是你处于绝对感性情况下,被镜头带着走的。但凡观众理性了一点,这种情绪瞬间比白纸还干净。
拼很多:日本人自带的物哀,中文语境实在匮乏
《你好,之华》的最大问题不是日式情感到底能不能用中国演员们表达,当然,这也是电影的一个问题——那封作为重要道具的遗书里,关于“夏天过去了,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?”日本人自带的物哀,中文语境实在匮乏。
最大问题,是电影的仓促与空洞。是没有一个丰满的故事去承载岩井俊二想要表达的遗憾、错过、成长等等主题。
但有一点我很喜欢,关于那个不在场的主角之南,一个在不断优秀之后,失败了30年的人生。这是日本导演的厉害之处,温暖地给你展现一个负能量的世界。
纵观以上内容,不难看出这是一部争议很大的文艺片,而且争议主要围绕着故事、人物、风格、镜头、情感等等电影本身的内容。
毫无疑问,《你好,之华》充斥着个性鲜明的导演风格,“岩井俊二式”的设定、滤镜、细节、趣味无处不在,这就在无形之中给观众划分了阵营。
对于熟悉喜欢他的粉丝来说,尽管用了中国班底,但那些细腻温情的叙事,那些言之未尽的情愫,还是原来的配方,还是熟悉的味道,活脱脱就是中国版的《情书》。
对于太熟悉,以至于期待看到惊喜的影迷来说,这就是一部岩井俊二作品精选集,葬礼、写信、三角恋……这些桥段已经腻味到仿佛在炒冷饭,这是“岩井俊二的电影”,但不是他们想要的“岩井俊二的电影”。
而对岩井俊二不太感冒的路人,或许是冲着喜欢的演员、或许因为朋友的安利、又或许是看中主创的名气,但其中的大多数几乎都被“电影太过文艺”劝退。
“文艺”这个词儿对于《你好,之华》来说是把双刃剑。
一方面它需要这样的气质独树一帜、巩固粉丝,但另一方面这是电影主创、宣发难以逃脱的调性困局。
根据2018年前三季度城市电影票房数据显示,虽然北上广深的票房市场体量很大,但增速已经被二三四线反超。
图片来自电影票房吧
像《夏洛特烦恼》、《情圣》、《前任3》等爆款无一不是抓住了小镇青年的胃口,从而抓住了票房。
而《你好,之华》作为日式纯爱真人片,本身的类型限制了它的票房走势热度不够强劲。
虽说文艺片的内容风格局限了观众进入影院,但《你好,之华》的票房不只是影片的锅,他们的宣传团队完全没有把门槛调低的姿态,几乎放弃了潜在的增量用户。
所有的核心物料,即海报与预告片,都是围绕三个主创展开,连终极海报都是一群演员的拼接,病毒物料都是靠大量文学性语言铺散。
从5月中旬发海报,到9月中旬发首支预告定档,再到10月-11月初开启多个城市的全国路演,直至11月9日公映,有记忆点的策划宣传几乎为零。
而在合作平台上,《你好,之华》团队走地也都是“高大上”“有逼格”路线,比如周迅和陈可辛的时尚芭莎对谈、还有岩井俊二的知乎·盐club对谈,这些平台上有多少小镇青年会看?估计寥寥。
以上这些宣发活动,不仅没有清晰电影的主题和话题,也没有勾起路人的兴趣,只是在不断加强主创和风格的固有粉丝,没有向下沉淀、拓展增量的意思。
之前《铁血战士》几组病毒物料,简单粗暴接地气,但是明确了影片的调性、打通了下层用户,竟然还难得的迎合了粉丝群体的趣味喜好。
同档期的《毒液》放出文明安全守护者的“正能量”公益广告也非常有记忆点。
在同档期的《海王》都要发锦鲤,《神奇动物》都要靠“嗅嗅”招财,人人争上抖音快手讲段子的大环境下,“够土的孩子才有糖吃”,依旧“高冷”的宣发无疑是把热度和流量拱手让人。
当然,要想文艺片大卖,本身就是件不可能的事,但它们依旧会走进影院、走进市场。
如果一部电影的营销宣传,只是在绝缘的平台自说自话、脱节受众的发通稿和物料,那根本就是达不到效果最大化的无用功。
再风格化的视觉影像,再意味深长的后现代叙事,也只能憋在深巷子里孤芳自赏。
/ MORE /
/ HOT /